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看了一段时间<<翦商>>,上古时期的部落冲突好生残忍…
人祭,奠基,童牲…敲骨吸髓,骨针作坊…肢解,头槌,跪姿…
虽然事先也知道那个蛮荒未褪时代的血腥,可看到这些血腥的画面描述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魔幻
说来也不过是四千年时间,四千年的文明营造了太多的文化概念,让我们的一些观念生来就受到文明的改造,有时候倒是觉得,这种改造让我离人类的发展历史越来越远了。高度抽象的价值观让我难以接受四千年前祖先的作为,甚至一时间难以接受他们正是数千年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祖先。
一个疑惑比较大的点
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怪异的现象,在早商、中商之交,发生过几件大事。一是这时候本已高度发展的人祭活动被突然叫停了,反倒是拿出很多青铜器来献祭,一是王朝发生了内斗,王族内斗终至郑州商城辉煌不再。同时提到,当时另一边境大城——盘龙城,少有人祭活动。作者猜测是盘龙城的不杀人的埋祭理念传到郑州商城,一位商王有感而在短时间内力推宗教改革,引起王族内斗。最终改革派失败,内乱平息之后恢复人祭。


整个情节的推进都基于这样的起点——某位商王突然接受了来自边境城市不杀人理念的影响,一夜之间力推宗教改革。这点实在牵强,这里有以今视古的认识错误。商朝仍然处于文化初步兴起的阶段,这段时期的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就是人祭,所以不以杀人做祭祀的盘龙城并不是代表着另一套慈悲为怀的文化,而是边境荒地没有形成这样高度繁荣的人祭文化。盘龙成并不是主动选择了慈悲为怀的祭祀文化,而是在人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背景下,偏僻的盘龙城达不到王城般的繁荣。
其二,人祭作为一种国家文化,一种高成本的文化活动。一定是在和平年代才能兴盛的。战争年代,文化活动必然有所消退。所以是当时的王族内斗,导致王城不得安静,没有条件继续歌舞升平地维护文化繁荣。况且,人祭所用人牲,多来自于对外扩张掳掠所得人口,这在内斗阶段不能维续,这也同样照应偏僻的盘龙城没有足够人牲来维持人祭文化。
其三,与此同时,商王埋鼎祭祀。我想,这是无关紧要的,不论是作为内斗获胜者的胜利宣告,还是人祭活动中断的空白期代替以鼎敬天,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以为,盘龙城过于偏僻,不足以获取足够人牲来维持庞大成本的人祭,在那文化初始形成的年代,还不足以出现文化多样性使得盘龙城能独具一格地在王城文化基础上发展出对立于王城的文化。另外是王族内斗引起了王城骚乱,国家重心由对外扩张转为王权厮杀,于表于里,如火如荼的人祭活动只得暂时废弃。埋鼎祭祀只是整场王权斗争落幕的宣告,不论是作为获胜宣言还是迁都仪式,又或是历经王城大难敬畏上帝都足以在人祭之外埋下举国鼎器。
再者,所谓的“宗教改革”这一解释,不论是出于德意志宗教改革还是唐太宗灭佛,不论是哪种惯有认识的“宗教改革”的观念,都已经是远远晚于商朝人祭之年了,所以我对作者这种“宗教改革”的认知形成的合理性,也持怀疑态度。
主要在于,作者把整场事件的起点建立在商王受到边境城市的文化观念影响而大刀阔斧地改革引起王族内斗,我以为实在牵强。


- 作者:Alan
- 链接:https://alanyunghowe.eu.org/article/92bb2a18-4019-4a7e-9c93-25569be9993d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